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用侦探的思路解析 为什么说 红楼梦 的作者是冒辟疆

用侦探的思路解析 为什么说 红楼梦 的作者是冒辟疆

用侦探的思路解析 为什么说 红楼梦 的作者是冒辟疆

本文核心词:

小说《“戏”说红楼》已连载大半(晋江文学城和公众号),这里集中一篇讲清楚小说中关于《红楼梦》的观点。

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江苏大才子冒辟疆。

作为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宝玉影射的是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黛玉影射朱彝尊,而宝钗、探春、史湘云等钗分别影射高士奇、徐乾学、陈维崧等当时的著名文人。但他并没有联想到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才是作者笔下的真正主角。

作为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宝玉影射的是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黛玉影射朱彝尊,而宝钗、探春、史湘云等钗分别影射高士奇、徐乾学、陈维崧等当时的著名文人。但他并没有联想到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才是作者笔下的真正主角。

当时他的索隐观点也没能说服众人,被后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推翻。胡先生经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书中第一回记述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假设曹雪芹是作者,进而推论出这个曹雪芹只能出生于江宁织造郎曹寅家,于是这位曹家家谱并没有的人就认为是《红楼梦》的作者出现在了我们的课本里。

(更多关于曹雪芹的论据参考小说《“戏”说红楼》第一章)

那到底谁才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蔡元培提到的冒辟疆是不是?理由呢?

下面要讨论的本人观点是:

“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与“董小宛是董鄂妃”恰恰是有关联的,因为《红楼梦》小说的内容就在暗示这一点。

作者用分身的写作手法暗示了黛玉、宝钗、元春、可卿、巧姐、晴雯等虽为不同的小说人物,但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就像拼图一样构成了一个董小宛的故事。

网上反驳董小宛是董鄂妃的主要理由是董小宛与顺治的年龄差距。

但顺治在碰到董鄂妃之前曾有两任皇后,他均不满意,第一任虽长得国色生香,却在二年后被他废掉。第二位在董鄂妃入宫后也差点被废,顺治说是董鄂妃拼命求情才保住了。

「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摘自顺治亲笔御书《御制董鄂后行状》

董鄂妃入宫是1656年,那一年,董小宛33虚岁,顺治19岁。一个是成熟漂亮、多才多艺又谦卑贤淑的江南女子,一个是14岁开始执政,经历了两任皇后均不满意的少年皇帝,对顺治来说,年龄是障碍吗?

(更多理由参考本人“红楼探秘”系列视频之十四“董鄂妃”)董鄂妃之谜

冒辟疆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保留下来的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经历都证明他完全能胜任这个作者的名号,但光有才情还远不够作为论据。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他会不会是《红楼梦》的作者。

(一)认为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从怀疑他的丫鬟吴扣扣的真实存在开始

(二)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名字来历与董小宛和冒辟疆的关系

(三)黛玉在书中到底有多少分身?作者用此写作手法有何目的

(四)冒辟疆悼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与《红楼梦》的关联

(一)冒辟疆的丫鬟吴扣扣是否真实存在?是作者虚构的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1)吴扣扣何许人及她身上的疑点。

(2)吴扣扣和《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晴雯的相似处。

(3)推测冒辟疆“造假”的目的。

(1)吴扣扣是冒辟疆的随身丫鬟,19岁那年的中秋节过后没几天,准备嫁给冒辟疆的她突然生病而亡。

世上能找到她的所有信息都来源于陈维崧1661年写的一篇《吴姬扣扣小传》和他在《妇人集》中的记载。

陈维崧(清初词坛第一人,当年住在冒家)在吴扣扣去世后,应冒辟疆要求作《吴姬扣扣小传》,其中写道:

“姬姓吴氏,小字扣扣,名湄兰,字湘逸,真州人。久家如皋,冒巢民先生侍儿也。”

**小传中还写道:“岂知《莅传》后有季伦一传,绿珠坠楼,遂为今日谶也。”说吴扣扣为冒辟疆读《晋书o石莅传》,冒辟疆认为绿珠坠楼是吴扣扣去世的预言。

这里提到了石崇(字季伦)和绿珠的故事,而黛玉写过的“五美吟”,其中一首就是写给“绿珠”的。

绿珠是自杀的,冒辟疆把他们的故事当作“谶”(预言),但小传中又说吴扣扣是病死的。这是矛盾之处。

**再看陈维崧的《妇人集》,这是一本介绍明末清初名媛闺秀诗词的合集,第一位介绍的便是长平公主,其他都是有才或有名有作品,唯独吴扣扣没有写过一首诗更无名气、地位却也位列其中,凭的又是什么呢?

**查她的出生地,发现真州这个地方,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就已撤销了,后改称“仪征”一直到现在。

陈维崧写小传的时候是1661年,差不多是300年后的清朝。为何还用真州这个名字?

冒辟疆在他的《影梅庵忆语》提到过仪征这个地方。

当年他去南京考试后,撇下来找他的董小宛,随父亲的船去了銮江(即仪征、真州),在那里等待考试发榜。

当时董小宛雇一条小船冒险去追冒辟疆,在燕子矾遇到风浪,几乎遭遇不测。

过几天,考试发榜,冒辟疆只中副车,一时沮丧离开。董小宛“痛哭相随,不肯返”,冒辟疆以严父要求速归以及赎身事件复杂而推脱。

所以这个仪征是董小宛的一个伤心之地,大概也是冒辟疆的一个心结。

(更多关于曹雪芹的论据参考小说《“戏”说红楼》第一章)

(2)吴扣扣和书中晴雯的相似处:

1)同是丫鬟身份,都受主人宠爱,早逝。

2)两人都是十岁来到老夫人身边。

《吴姬扣扣小传》中冒辟疆原话:

姬八岁从父受书习戈法,英惠异常儿,举止娟好,肌理如朝霞,眉妩间作浅黛色。宛君见而怜之,私谓余曰:“是儿可念,君他日香奁中物也。”然姬性颇厌铅华,十岁即守木叉戒,茹素,随余母太恭人诵佛及《金刚经》,晨夕不辍。

说吴扣扣眉间黛色,董小宛见而怜之,十岁来到冒辟疆母亲身边。

《红楼梦》书中: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书中晴雯十岁到了贾母身边。

3)两人都茹素

前面提到吴扣扣“茹素”,书中则多处暗示晴雯也吃素。

第六十一回中:莲花儿说厨娘柳家的骂自己“发昏”,又要洗干净油腻的手去给晴雯做芦蒿。

只有知道她是吃素的才会有此讲究。另外还有宝玉特意为晴雯留豆腐皮包子这件事。

4)两人去世的时间都在中秋之后。

《吴姬扣扣小传》:今年中秋后二日,绮岁正十九,先生将为饰孔翠,传阿锡,备小星嘉礼焉。而先期一月,姬遂病,病一月遂死,先生哭之恸。

吴扣扣死亡时间为中秋节后二日。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虽然没有告知确切的时间,但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推断就在中秋节后几日。

书中第七十六回赏月夜黛玉与湘云中秋连诗,第七十七回中秋一过晴雯就被撵出大观园,宝玉随后偷偷去看她,第二日听闻晴雯去世。

5)海棠花

冒辟疆很相信谶语,宝玉也是。

《红楼梦》里,当晴雯被王夫人逐出时,宝玉哭了:“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

冒辟疆说董小宛之死有预告,《影梅庵忆语》: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又说吴扣扣在冒府种白海棠,《吴姬扣扣小传》:一日为余种白秋海棠,内人劝其多植数枝,姬忽太息曰:“前人种花,后人看花。今日知又为何人计耶?正复何须作此。”

吴扣扣的语气与黛玉葬花时惊人地一致。

【书中的晴雯是黛玉的影子】

王夫人撵走晴雯时对王熙凤说:“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像你林妹妹,我见不得那轻狂样。”

又说晴雯是病西施。

黛玉也被比喻成西施,宝玉刚见黛玉时就给她取小名颦颦,做海棠诗又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来对应宝钗和黛玉。

第七十八回晴雯去世时宝玉撰《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脂砚斋也评[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 ]。宝玉刚念完《芙蓉女儿诔》,就从芙蓉花中走出了黛玉。

晴雯去世后小丫头胡编说她去做了花神,黛玉的生日恰是花神节。

因而宝玉撰写《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实则是暗示黛玉之死。

那么现实中的吴扣扣呢?《吴姬扣扣小传》写到“余益信姬定为再来人无疑也。今果舍我去矣。” “其知大体,其性情才识不异宛君也。”冒辟疆说吴扣扣跟董小宛很像,觉得她就是再世的小宛。

【《芙蓉女儿诔》中的疑点】

1)《芙蓉女儿诔》中写到:“妪媪咸仰慧德”。

这句好像与晴雯无关,晴雯在书中可是经常得罪人,即使是黛玉也没有做到让人人敬仰贤惠。

但却跟冒辟疆笔下的董小宛很像(《影梅庵忆语》),也跟顺治笔下的董鄂妃一致(《御制董鄂后行状》)。

2)里面还写到:“复拄杖而近抛孤柩”。拄着拐仗怎么都不像是十几岁的宝玉。

3)还有“及闻櫘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要死后共穴,也不像十几岁的宝玉跟一个丫鬟的盟约。

但所有的都可能是冒辟疆对着已入宫并再也没能回家的董小宛说的话。

宝玉眼中的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还为她取小名颦颦。诗中也把她比喻成西子,黛玉写的《五美吟》之首便是西施。

作者把黛玉比喻成西施,难道仅仅是描写她的美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以惑吴王其心而乱其谋,这才是她的最大特点。

所以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才会用“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样的句子。

宝玉在得悉晴雯去世成了芙蓉花花司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

“有一番事业做的”,读着,就如冒辟疆对董小宛离去伤痛的安慰。

冒辟疆在他的《影梅庵忆语》中称董小宛为非凡女子,一改当初他一次次把董小宛拒之门外的决绝。还写道:传其(董小宛)慧心隐行,闻者叹者,莫不谓文人义士难与争俦也。

文人义士都比不上她?除非董小宛做了一件非凡的事才可能配上这样的评价。

【再来分析吴扣扣的名字:姬姓吴氏,小字扣扣,名湄兰,字湘逸。】

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明确写道:“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可知晴雯的姓无法考证,就是“无”(吴)。

她的名湄兰,谐音“没来”?董小宛入宫后再没能回到故乡。她的字:湘逸,湘是潇湘妃子的湘,逸的解释:说文解字注“失”也。

吴扣扣的出生地真州的“真”和她吴姓的“无”不正好可以诠释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吴)”吗?

吴扣扣死时19岁,从董冒交往的壬午年(1642年)起,第19个年份是1660年,正好是董鄂妃去世的年份,19年,也写明了吴扣扣年龄的来源。

【书中黛玉的去世时间】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部戏,其中第四出是《离魂》,脂砚斋说这部戏暗示了黛玉之死。

昆剧中的《离魂》,就是《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闹殇》。

杜丽娘在这一剧中离魂死去,曲文中充斥了大量的“秋”,这唱的全是中秋:

“伤春病到深秋”;

“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态沉吟”;

“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若这一出暗示了黛玉的离逝,那么她的死一定也和中秋有关联。

【再看董鄂妃的去世时间:1660年8月19日 】

除了晴雯和吴扣扣是中秋后去世的,书中与8月19日有关的还有:

(1)首先,《红楼梦》整本书第一个出现的时间便是8月19日,书中第一回,甄士隐和贾雨村中秋夜喝酒吟诗,甄士隐特意关照贾雨村8月19日是“黄道之期”,让他那天再启程。

(2)第四十二回,宝玉派小厮茗烟去找茗玉祠堂,当时巧姐生病,《玉匣记》称遇到花神,时间是8月25日,是8月19日的头七。

(3)九月初二王熙凤生日那天,宝玉偷溜出去跑到水仙庵祭奠金钏儿,但细细算这个日期,从董鄂妃的8月19日到九月初二,14天,又是7的倍数。(关于金钏儿后面会有更详细的分析)

(4)即像宝钗又似黛玉的秦可卿,书上说她是8月20日开始生病,根据书中情节推测,去世时间也在8月。

秦可卿去世后,荣府的王熙凤被贾珍请去协理宁国府,在秦可卿“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苏州去的昭儿来了。”

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

黛玉的父亲是九月初三去世的,昭儿赶到京城报信,那时秦可卿已是五七的第五日即第33日,算上昭儿路上的时间,秦的去世时间应该也是八月份。

另外,她的国葬礼堪比董鄂妃的皇后葬礼:同样是108僧人大摆道场,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秦可卿的送葬队伍中,四王八公全部到场(含了十二生肖),贾府一个孙媳妇有这样的排场不是很奇怪吗?(后面分析分身的写作手法时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小说中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晴雯之死暗示了黛玉之死,如果按这个推导,吴扣扣是董小宛的影子?

只听说过在小说中有虚拟人物,冒辟疆大动干戈编造一个小说人物到现实里,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陈维崧是1661年应冒辟疆要求写了《吴姬扣扣小传》,正好是董鄂妃去世后的第二年,离冒辟疆宣布董小宛去世已过了10年。

是因为不可能同一人悼念两次,于是有了虚拟的吴扣扣?

(二)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名字的来历与董冒两人的关系

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他们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生。

《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名字都深有含义,作为主角中最重要的的二位人物,他们的名字,作者定是花了更多心思。

作者一开始就把黛玉的角色定义为“还泪”,来感恩神瑛侍者的灌注滴水之恩。石头记《甲戌本》中为我们解释了“绛珠”二字的含义,绛为红色,珠为泪珠,即“红泪”。而“红泪”恰是有典故的。

据说三国时代有位绝色美女薛灵芸,她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

《拾遗记》中说,当年薛灵芸被迫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后来就成了一个通用的典故。

而跟薛灵芸有关的还有一个典故:针神。

薛灵芸妙于针工,魏文帝非她缝制的衣服不穿,宫中号为针神。

《红楼梦》中有晴雯帮宝玉补孔雀裘一段,写得出神入化。宝玉把贾母给的雀金裘不小心烧了一个洞,外面织工都不认识不会做,书中这样描述: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说:“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最后是晴雯病中勇补雀金裘。晴雯就是书中的针神。

而晴雯又是黛玉的化身、影子。

在现实中,冒辟疆将董小宛称为针神,前无古人。

《影梅庵忆语》:“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前无古人已。”

另外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还写道:

接宗伯书,娓娓洒洒,始悉其状,且即驰书贵门生张祠部立为落籍吴门,后有细琐,则周仪部终之,而南中则李宗宪旧为礼垣者与力焉。越十月,愿始毕,然后往返葛藤,则万斛心血所灌注而成也。

他说为了董小宛脱籍的事花了万斛心血所灌注才成。

那么董小宛嫁给冒辟疆以后是什么感觉呢?

依然是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写道:

(董小宛)谓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如梦如狱。

在她看来,冒辟疆对她确实是一种救命之恩。就如神瑛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

讲完了绛珠,再来看看神瑛这个名字。

冒辟疆是个石痴。

*冒辟疆在《赠云记》中描述:“余之好石,如酒人之好酒,又如饮千日酒,沈酣不醒。……箕踞抚玩,时命一觞,颜其轩日‘赠云’,更余名日‘醉石’。

*还有他在《英石解愚》中自述:“乙酉盐官蒙难后,余病剧,垂死枕上,作四诗永诀,末有‘此外更无堪击恋,英山朴树古巢云’。生平无他嗜,嗜在奇石、奇树。……家君粤东携归英石,瘦长九尺,峰如玉女。不愧廉史传家一片云也。余刍狗一切,独死不能此二物。”

从以上文字,可知冒辟疆嗜爱石,其中有一块石头叫“英石”,他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神瑛侍者的瑛是否从这里来呢?

董小宛的“董”字也可以分拆成千里草,大概在作者眼里,她就是一棵仙草。

他们的朋友邓汉仪这样形容过冒辟疆和董小宛:“仙人原种玉,神女只浇花”,在外人看来,他俩就像神瑛和绛珠那样如一对神仙美眷。

作者取绛珠和神瑛之名,当真花了他不少心思。

(三)黛玉在书中到底有多少分身?作者用此分身的写作手法有何目的

《红楼梦》第十九回有个分身的故事,是贾宝玉说来逗林黛玉的。

是说一群小耗子去偷东西,各耗子都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没人偷。后来有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说它会用分身的方法变成个香芋去巧取。最后还摇身变成了盐课林老爷的小姐。

作者笔下无闲笔,这么一个分身的故事是不是暗示林黛玉在书中也有很多分身呢?

《影梅庵忆语》中记述,1639年,董小宛与冒辟疆第一次见面时是16虚岁,可知董小宛是1624年生人,属鼠。

书中明确写到跟黛玉很像的除了前面分析过的(1)晴雯外还有:

(2)龄官。书上说她“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戏又唱得极好。”

(3)还有个“怯弱有病”的柳五儿,与黛玉同样的性格:“心内又气又委屈,竟无处可诉”,常常会“呜呜咽咽直哭一夜”。如果原型是董小宛,似乎晴雯是针神,龄官是艺人,柳五儿的体弱,他们虽然是不同的小说人物,但都有某一方面跟董小宛相似。

(4)书中还有一个尤三姐,小厮兴儿给尤氏姐妹介绍林黛玉时,说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贾琏夸尤三姐“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写她的笔墨虽不多,但她的绝代风华和倔强刚烈的性格却让人对她的结局扼腕叹息。再看董小宛,《影梅庵忆语》也写到她的“豪情逸致”、“姬轰饮巨叵罗”,以及两次租船冒险去追冒辟疆,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胆魄、豪气和倔强刚烈。

看董小宛一路追随,冒辟疆一路拒绝,冒辟疆冷心的模样倒和书中柳二爷一致。宝玉是二爷,柳湘莲也是二爷,是不是宝玉也有分身呢?柳湘莲的“素性爽侠,不拘细事”、“眠花卧柳”的前科和喜欢客串戏剧表演这些行为性格似乎与年轻时的冒辟疆相像。也许一开始,冒辟疆只是把董小宛当做一个比较出色的艺妓而已?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细细描述他和董小宛所经历的种种细节和他对她的以前的态度,毫不顾忌后人会怎么评判他,他说:“余得燕手报姬,姬死无恨,余生无恨。”

以上几位是在书中很明白写出来与黛玉相像的,那暗藏的有哪些?

(5)黛玉最重要的一个分身:宝钗

脂砚斋提醒过“钗黛合一”,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

金陵十二钗中,唯独她们俩人的判词是放在一起的。

曲子也放在同一首中,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两个都没有得到。

“美玉无瑕”、“阆苑仙葩”这两个词都来自昆剧。

《西厢记》中,讲崔莺莺“他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云鬓堆鸦。”

《红楼梦》中黛玉被宝玉形容成崔莺莺。宝玉对她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另一个词“阆苑仙葩”,来自《长生殿》: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

这段情节,讲的是唐明皇为杨贵妃招魂的故事,里面有“蘅芜”,又与杨贵妃有关,当指宝钗。

蘅芜是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所以宝钗也是一株仙草。

为什么说宝钗与杨贵妃有关?

书中最早写到宝钗的时候就说她是进京待选,后面又一直用“杨贵妃”比喻她。

1)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2)第二十七回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将扑蝶的宝钗比作杨贵妃,把葬花的黛玉比成赵飞燕。

3)第五回:宝玉随秦可卿去屋里,其房间内摆设:

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太真就是杨贵妃。

4)宝玉的《咏白海棠》中: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依然把她俩放在一起。

5)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说的是袭人。袭为钗副,而“解语花”也是一个典故,唐明皇把杨贵妃比喻成解语花。

因而,在作者的笔下,总是随时随地地要把她们俩放在一起。

史料记载杨贵妃养过一只会诗词的鹦鹉。唐代郑处诲编撰了一部古代中国史料笔记《明皇杂录》,里面说到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

唐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唐玄宗让人教它读诗,几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

而书中,是林黛玉有只会念诗“侬今葬花人笑痴”的鹦鹉。

【那书中还有没有其他地方暗示“钗黛合一”】

我们继续来看书中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雪下抽柴”的故事,说有个穿着大红袄儿,梳着溜油光的头的小姑娘来偷柴草。这个打扮跟第八回描述薛宝钗的打扮是一模一样的。加上雪下抽柴带雪字,所以刘姥姥描述的小姑娘应该代指宝钗。

“薛”与“雪”谐音,薛宝钗的住处“雪洞一般”,她的判词中有“金簪雪里埋”,曲子《终身误》中有“山中高士晶莹雪”,小厮兴儿开玩笑称她“竟像雪堆出来的”,宝玉比喻她“出浴太真冰作影”,她自己的诗也说“冰雪招来露砌魂”。总之,雪代表了薛宝钗。

刘姥姥讲的另一个故事是“茗玉的故事”。两个故事,一个带“雪”,一个带“玉”,可以猜到是代指“宝钗”和“黛玉”。

但奇怪的是刘姥姥对宝玉讲完茗玉的故事后来了一句:抽柴火的就是他了。看似是刘姥姥随随便便的一句话,但作者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述这两个故事,就绝对不会是随随便便写的。这是不是就在暗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原型其实是同一人?(更多关于刘姥姥两个故事的内容请阅读《“戏”说红楼》第十章)

继续研究书中宝钗写的那几首诗,发现都在写离愁:

1)她的忆菊: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是在说被告知重阳会重逢。

2)她的咏螃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也是在盼重阳。

她还有一首《画菊》也提到了重阳: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书中第三十八回中各姐妹所有菊花诗和咏螃蟹诗加起来,提到重阳的均是宝钗。

重阳有什么含义?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在农历里,九是阳数,因而重阳有“日月并阳”之说。

而日月不就是“明”吗?作者几次三番地写到重阳难道是在暗示宝钗心心念念的是盼着复明?

林 四 娘

第七十八回,作者“很突兀”地插入了一段林四娘的故事,宝玉被父亲叫去要求根据新闻作一首词,纪念为报答衡王恩情而奋勇杀敌的姽婳将军林四娘。

四娘姓林,来自青州,青即黛,合“林黛”二字,她故事也是发生在明末,她原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当时的林云铭 在《损斋焚余》的《林四娘记》,还有王士祯、蒲松龄、陈维崧都在作品中提到了她的事迹,如宝玉所言:“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宝玉作的诗的名字叫《姽婳词》。而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中称董小宛:神犹姽婳。

黛玉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之才的是会稽(绍兴)才女谢道韫,这句判词不仅仅是用来表现黛玉的文才,谢道韫还有手持兵器、带着家丁和女眷抗击贼寇的事迹。她也是现实版的林四娘。

所以,林四娘出现在书中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写上的,这一回中宝玉写了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而晴为黛影,悼念的就是黛玉。巧的是,同一回里面,当时宝玉去找宝钗时,宝钗又刚好搬走了,离开了大观园。

书中宝钗的生日是正月,过生日那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她生日会上众人出的灯谜竟全是悲谶,作者把薛宝钗的生日写成了悲悼之日。

冒辟疆1651年宣布董小宛去世的时间却正好是正月。

林四娘的暗示、黛玉的“死”、宝钗的离开,这一切都是关联的。

在作者笔下,黛玉代表了在冒家的董小宛,宝钗代表了入宫后的她。在七十八回用林四娘为她们的身份交替做了一个交代。

(6)分析了宝钗和黛玉之间的关系,再来分析秦可卿,金陵十二钗的最后一位。

秦可卿在书中是个矛盾体,一个孤儿院出生的养女,居然嫁入贾家,生前被贾府上下所有人夸赞,死后居然有那么大的排场,宝玉听到她的死讯居然悲伤到呕血。她也是书中的一个谜。

书中说她兼具宝钗和黛玉的美,是宝玉梦见的太虚幻境中的仙姑兼美。

《甲戍本》脂砚斋在秦可卿死后这样评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用史笔,大家会联想到杨贵妃吗?因为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

而《红楼梦》书中也给了暗示,说秦可卿死后,她的老公贾蓉很漠然,公公贾珍却如丧考妣。

如果是分身之一,就要搞清楚作者想要用这个分身来暗示原型的哪个方面?

秦可卿死后的葬礼异常热闹,已经超出了她小说人物的身份。

书中用了大幅篇章来描写她死后的葬礼,送葬队伍中出现了一堆八公的人名:

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

作者取名字总是暗藏着乾坤,那么这些名字有什么用意呢?这里脂砚斋做了提醒: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仔细分析,正如脂砚斋所说,这些名字居然暗藏了全部的十二生肖!那是不是在比喻国葬?

还有她的那副棺木。

书里面贾珍找棺木,薛蟠提供了一个万年不坏的棺材。

薛蟠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贾政当时劝贾珍,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

但再坚固的木头最终肯定也要腐烂的。“万年不坏”、“非常人可享”的棺材是什么?

书中还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营膳郎,这个职位就是专门管皇宫陵墓修葺的。是不是就在暗示她的“万年不坏”的棺材是陵寝。

秦可卿的葬礼:四王八公全部到场,四王全部设棚祭奠。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请了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

而历史上董鄂妃的葬礼:为她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贵族中的二三品大员,这在清代也是绝无仅有的,顺治又在观德殿里为她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水陆道场,也是一百零八名僧人整日诵经。

秦可卿的国葬礼,堪比董鄂妃的皇后葬礼。

所以秦可卿这块拼图是要暗示:国葬和陵园。

另外,吴扣扣的“扣”在苏州话中和秦可卿的“可”发音相近。陈维崧的这句“姬姓吴氏,小字扣扣,名湄兰,字湘逸”真的字字是暗语。

(7)下面再分析巧姐,她作为前八十回中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幼儿居然入了金陵十二钗之列,作者一定给她这个角色赋予了重要含义。

在分析巧姐之前,需要先分析书中刘姥姥影射的历史人物,因为书中暗示她会嫁给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刘姥姥一家影射的是谁。

这里主要讲与董小宛相关的历史人物,更多关于王熙凤、探春等影射哪些历史人物请阅读小说《“戏”说红楼》第21、22章。

黛玉不是把刘姥姥比喻成母蝗虫吗?很多人觉得黛玉尖刻。

跟她同样态度的还有妙玉,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仅仅因为刘姥姥用它喝了茶,妙玉就嫌脏不要了,还声称“若是我用过的,就是砸烂了,也不能给她。”

这两个人可是书中宝玉最尊敬的。

黛玉说了母蝗虫后,宝钗是这么解释的: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春秋之法是什么?

孔子编写《春秋》,他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那作者是怎么用细节描述刘姥姥的呢?

说她在宝玉房里乱放臭屁,说“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样的阿谀奉承的话,看中贾家用来待客的一套名贵木杯,说“把这大杯收着,我带了家去慢慢的吃罢”,“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浑身发痒起来”。

是褒是贬,大家应该明白作者的用意了。

【那我们看看母蝗虫有什么含义?】

明朝崇祯末年,河南和山东旱灾过后出现大蝗灾,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陕北等灾区因此产生大量饥民。草根树皮吃干净了之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再加上地方官员盘剥,饥民们被迫走上起义之路,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军。

清军就是在明朝内乱时趁虚而入,再加上后来吴三桂倒戈引贼入室,明朝就差不多亡了。

那些遮天蔽日的蝗虫是明亡的起因,遮天蔽日就是把日月都遮住了,日月代表着明。“蝗”是虫中之皇,清朝文字狱中具有代表性的“清风明月案”说明清风代表着“满清”。风的繁体字“風“里含着虫。

【再来看刘姥姥一家人的名字。】

刘姥姥的女婿是王成的儿子,王成二字反过来是成王。清太祖努尔哈赤被称为老罕王,他统一了女真,建立了后金,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成了一代君王,不就是成王吗?他的姥爷有个汉名字叫王杲,也姓王。

这个女婿小名狗儿,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的名字满语意思为“狗獾”。

外孙子叫板儿,顺治称呼辅助他的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板”字可以拆分成“木”和“反”,当时明朝皇帝或他们的兄弟名字都带木字旁,天启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反木就是反明?

外孙女叫青儿,“青“字谐音“清”。

而最杀气腾腾的是刘姥姥的‘刘’姓,繁体字‘劉’,清朝前身是大金国,剩下就是两把刀加从卯字的杀。

刘姥姥自己说的:老刘老刘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明朝皇帝都是朱家,朱猪谐音,对猪来说,吃猪不就是指侵略者吗。

总之,这一家子人物影射的就是侵占大明江山的反贼,怪不得黛玉和妙玉会这样反应。

当然不是说书中刘姥姥有这个本事,这里要申明的是,小说人物自有自己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刘姥姥就是一个乡村老太太,只不过作者通过影射历史人物来告诉读者小说的写作背景是那个明末清初的末世。

刘姥姥住城外乡中,当日可往返贾府一次,但书上一开始却说两家相距‘千里之外’呢?这里也在暗示刘姥姥原是从千里之外的北方来的。

《红楼梦》第六回: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

在刘姥姥参观探春的房子时,巧姐因为与板儿抢夺一个佛手,埋下了伏笔,巧姐似乎在后文会嫁给板儿。

【所以巧姐这个分身的目的是不是就是在暗示她的原型会嫁给顺治?】

巧姐的曲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上有苍穹”,这“苍穹”两字,上面是草字头和宝盖头,正好是董小宛的董和宛的上面部首。

而且,宛字下面就是一个夕和一个像七的笔画,就是巧姐的生日七夕。七月七日长生殿,这是《长恨歌》的句子,讲的也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

巧姐的判词画着:

后面又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在给秦可卿送殡时,宝玉在那个野外村庄碰到一个二丫头。作者惜字如金,却花了笔墨来描述这位纺织农村女孩,让宝玉在为之呕血的秦可卿送葬过程中,去分心爱慕惦记这么一个陌生的姑娘,作者一定不是随意写的,想通过她来暗示巧姐和秦可卿的关联。

所以书中,巧姐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前八十回),居然有资格被作者列入金陵十二钗之内,就是因为她也是董小宛的分身之一,她的这块拼图是要暗示她最终会嫁给顺治皇帝。

(8)元春(董小宛的皇妃身份)

脂砚斋有评语:《乞巧》这出戏,伏元妃之死。

而《乞巧》是《长生殿》里面的一出戏,讲述的是杨贵妃与唐玄宗七夕祈求白头偕老的故事。又指向了杨贵妃。而元春判词中石榴花的典故也与杨贵妃有关。(与宝钗、秦可卿一样)

相传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经常穿以石榴红漂染的红裙。唐明皇投其所好,在皇宫内苑广泛栽种石榴。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是讲他们的故事。

书中元春省亲时,乘坐的是“金顶金黄绣凤版车”。

《清稗类钞》上的“舟车类”说明只有皇后的车乘上才能绘凤,而妃子们的车上只能绘上野鸡的图案。

皇妃省亲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且书中描述元春的省亲时间,出发已是天黑,回程更是半夜二点后,都像是作者的一个梦,或来的是魂魄。

董鄂妃去世后被追称为皇后。

“省亲”也许一切都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希望董小宛能够回到他为她修建的水绘园看一看。

黛玉在诗社的称号叫做“潇湘妃子”,当初宝玉给潇湘馆最初题的名字是“有凤来仪”,都暗示了她可能成为皇妃的结果。

(9)金钏儿王熙凤的生日是九月初二,那一天宝玉偷溜出去跑到水仙庵祭奠金钏儿,小厮茗烟却说她是“人间有一,天上无双”,那绝不可能是描述一位普普通通的丫鬟,宝玉心目中的“天上无双“只有黛玉一人,所以,这个金钏儿也是一个分身!

金钏儿是王夫人的丫鬟。

第七回,金钏儿刚出场,石头记《甲戌本》就写了一句:“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金钏儿姓白,王夫人因为认为她勾引宝玉要撵她走时,让白老娘把她带走,也是在暗示金钏儿姓白。宝钗姓薛(雪),雪即白。

后面金钏儿自尽,王夫人正在为难衣服的事情,说想让裁缝赶两套给金钏儿妆裹,宝钗毫不忌讳地就说自己前儿做了两套,拿了给金钏儿就是。

所以在作者的用意中,金钏儿是宝钗的影子。而钗黛合一!

书中宝玉把金钏儿当作洛水之神来祭奠。《洛神赋》中有一句:南湘之二妃。这是指娥皇和女英。探春给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时就是拿娥皇、女英哭竹成斑为理由给她取名的。

(10)白首双星的史湘云,并不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物。作者给她的标签“鹤”、“麒麟”都来自于仙界。还说她打扮像石猴孙悟空,也是来自仙界。

【先看一下冒辟疆的宗教信仰。】

冒辟疆在他的《答丁菡生询回生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超自然的神秘经历,他因为赈灾而一病不起,不省人事、魂飞魄离之际梦见自己游历了天宫,又随使者渡大海、登蓬莱,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秀丽的林木花草和人间难见的饮食器具。

【《红楼梦》中宝玉游太虚幻境和大观园】《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做梦去到“太虚幻境”时:“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脂评:已为省亲别墅画下图式矣。]《红楼梦》第十七回: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

可以发现:宝玉见到的太虚幻境(大观园)与冒辟疆梦中的蓬莱仙境相似。

作者给了史湘云一个金麒麟,偏偏还让她在讲完阴阳理论后捡到了宝玉得的大号金麒麟来配它;两人关系亲密,又是盖被子,又是合用洗脸水,还让她梳头,完全忽略了同屋的黛玉;回目中又写到“白首双星”,双星是牛郎和织女星,白首却是白首偕老的意思。若这指的是湘云与那位只出现过一次名字的卫若兰,很难说通。

湘云爱打抱不平,邢岫烟被迎春房里的下人难为,被迫典当了棉衣,湘云听说后便动了气说:

“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

荆轲聂政都是侠客、刺客,作者写给她的红楼梦曲子“乐中悲”也是描述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自喻“真名士自风流”。一派霁月风光,有不输男儿的豪爽和洒脱。

她的判词中写到的湘江,用的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瑛为舜帝之死投湘水而逝的典故,与黛玉的潇湘竹又同出一典。

湘云醉卧花阴,抽“海棠”花签,都典出杨贵妃的“海棠春睡”。

书中多次提到的《长生殿》的结局部分描述了唐玄宗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和杨贵妃在月宫团圆。

史湘云这个分身是不是也是作者最后的期待呢?在那个蓬莱仙境与她白首偕老。

分身总结

宝玉为平儿理妆(平儿的内容不展开分析,平与“颦”在江浙一带发音一样,平儿的善持家与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描述的董小宛一致),挑逗金钏儿,让湘云梳头,梦见秦可卿,与袭人偷食禁果等等行为,被人说是“滥情”,也有说是“大爱”或“纯情”,但细细分析,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用此手法把他们关联起来,作者在表面的小说情节下,通过容貌、杨贵妃、香橼(佛手)等因素把各个分身联系在一起,织了一张大大的暗网,把董小宛入宫为妃的故事藏在了深处。

(四)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跟《红楼梦》相关的内容。

《影梅庵忆语》中有很多《红楼梦》相关的内容,这里先讲陈圆圆和香菱的关系。(更多相关内容”请阅读小说《“戏”说红楼》第24、25章。)

冒辟疆在董小宛去世后悲痛欲绝,写了上万字的《影梅庵忆语》悼念她。但明明是悼念董小宛的,一开始却在写另一个女人陈圆圆。

冒辟疆这个行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如果搞清楚了《影梅庵忆语》就是解密《红楼梦》的密码本,就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因为《红楼梦》的故事也是从香菱开始写的。

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详述了他和陈圆圆的故事。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天,冒辟疆途经苏州,慕名去阊门外的横塘寓所寻访梨园名伶陈圆圆。(而《红楼梦》第一回一开始也提到了苏州阊门。)

两人约好,等冒辟疆处理好父亲的事就回来娶她。可惜等他回到苏州,闻知陈圆圆已为窦霍豪家掠去京城,已被田弘遇(崇祯皇帝田妃的父亲)劫入京城。

田弘遇有意结交当时握有重兵的吴三桂,就把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

后来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陈圆圆又被李自成麾下将领刘宗敏所夺。

为了夺回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靠了清兵,从此中国山河变样。

历史上陈圆圆一生三次被劫,书中英莲(香菱)也遭遇了拐子、冯渊最终到了薛潘手上,被改了三次名字。

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身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有两个土,加上孤木就是个“桂”字。香菱被薛潘抢走,薛潘后来又娶了夏金桂,夏金桂三个字拆开不就是华夏的夏,清朝的金,吴三桂的桂?

1644年五月三日这一天,吴三桂投降大清,后来被封为平西王,成为手握大权的藩王。书中薛潘生日就是五月三日,名字潘又取自“藩”。

冒辟疆与陈圆圆约定初夏返乡时同赏虎丘石榴,但最终一场空。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特意用了一个回目来写香菱的石榴裙故事:“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但这当中的“情”为的是谁呢?

香菱的石榴裙不小心弄脏了,宝玉解难找来了袭人的同款裙子,香菱换裙子时,却毫不避讳身边的宝玉,而作者也像是要提醒大家一样用了“情解“两字。因而这个“情”对应的是宝玉。

在礼教森严的古代,香菱有这么大胆的行为真让人大跌眼镜。

书中还接着写宝玉把香菱采到的“夫妻蕙”和他手中的“并蒂菱”这两个具有象征夫妻意义的植物一起埋到地下,回目里的一个“情”字加上宝玉“埋”的动作写明了他们的有缘无份。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书中的宝玉最后还担心香菱被薛潘的正妻夏金桂欺负,特意去找“疗妒汤”给善妒的夏金桂。当年陈圆圆后来的结局也与香菱的状况符合。

《天香阁随笔》:

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

【陈圆圆本姓邢,看下面这段《影梅庵忆语》中对陈圆圆的描述】

《影梅庵忆语》

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是日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与《红楼梦》中的邢岫烟有无关联?

冒辟疆特意写到陈圆圆为他演唱弋腔曲剧《红梅》。而书中表现邢岫烟文采的诗只有一首《咏红梅花》:

第五十回中,众人在芦雪庵联句,贾宝玉写诗“落了第”,被罚往栊翠庵折红梅花。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邢岫烟抽得“红”字,她写了: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而且整部红楼中,邢岫烟算是婚姻最美满的,嫁给了薛潘的堂弟薛蝌-这个最靠谱的青年才俊。这似乎也是作者的希望,希望书中的圆圆有个好结局。

作者又特意把她的生日跟宝玉安排在同一日,又借四儿的口说“同一天生日的是夫妻”来表达自己的遗憾。

看来不仅仅黛玉有分身,香菱也有,宝玉也有,还有那个小丫头四儿也有。分身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

只有搞清楚了作者是谁,才能搞清楚作者写作的目的,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描述,书中的很多疑惑也可以解了。

本文参考资料:

1)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同人集》、《答丁菡生询回生书》

2)顺治《御制董鄂后行状》

3)陈维崧《吴姬扣扣小传》、《妇人集》

(这是去年发布的《2020之破红楼密码本》之第二稿,去年小说发布后,中国文化网、中国网等有报道)中国文化网

分享读红楼心得,一家之言,供爱好红楼的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