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 > 江中冬虫夏草 流蜞 逐渐消失的美味

江中冬虫夏草 流蜞 逐渐消失的美味

江中冬虫夏草 流蜞 逐渐消失的美味

本文核心词:

“流蜞”其实是方言直译,长乐人称之为“捞kei”。据民国版的《长乐县志》记载:流蜞本名“禾虫”,流蜞生活在咸淡水交接的河流、湿地、稻田表土层里,所谓的咸淡水交界指的是会有落潮和涨潮,涨潮时海水会倒灌进河道。这种虫子平时是钻在河畔或者田地的泥泞中,以禾根、或者其他植物的细根为食,对于水稻来说,是害虫。流蜞形状像小蜈蚣,腹下两旁紧密地生着软脚,也叫海蜈蚣、沙蚕,学名叫疵吻沙蚕,它是自断自生的环节动物,以腐烂的草根为食。流蜞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只生活在乌龙江下游的草场沙洲里。通过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流蜞是一种虫子,长得有一点像蜈蚣,它头部近似六角形,体型细长稍扁,体长一般为4~8厘米,宽约0.5厘米,全身有60多个体节,体节两旁均有疣足。成熟程度不同的流蜞,或红或绿,有黄有黑,颜色各异,因此流蜞也有“五色虫”之称,满盘子在蠕动的话,令人起鸡皮疙瘩。流蜞只在夏末秋初大潮的暗夜,趁着北风涌到水田里。形态较小的叫“本港流蜞”。另外还有一种形态大一点的,栖息在沙洲里的叫“洲蜞”。村民们事先就在稻田和沙洲下网等待。潮退起网,每每大获丰收,屡试不爽。因而人们把这种天气叫“流蜞北”。民谚云:“天红红,沤禾虫。”“灯光闪闪似火龙,清明夤夜装禾虫。”还有一首《竹枝词》描写捕卖禾虫的情景:“夏云积雨暮天红,落网安兜趁晚风;晨早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诗人黄廷彪有《见食禾虫有感》,诗曰:“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之;庖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王侯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品尝过巧制的禾虫,方知其甘美确非鲈鲙鲥鱼可比。加盐、蒜即可吐出膏状物,蒸熟如蛋糊,入口鲜甜,不肥不腻,为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有一首禾虫诗:“小虫出禾根,潮退游莘莘;误投薯莨网,农家席上珍。”概括了禾虫成为席上珍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流蜞美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流蜞是怎么捕的,也包括很多本地的年轻人。捕流蜞的时间一个月就捕十天左右,捕流蜞的工具主要是做成漏斗状的密网袋,底端到顶部三至五米的高度,一般布置在水草丰富的河道中央,用竹竿支撑,根据河道的大小布置一到几十张网。捕流蜞的日子到的时候,渔民们会事先下好网,捕流蜞的密网下端都是埋在淤泥三二三十公分左右。等当晚江水刚刚开始退潮时,把密网的顶端提离水面,流蜞就会随着水流进入网兜,捕捞的整个过程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当然跟着流蜞一起进入网兜的还有虾、蟹,刀鱼,杂鱼,甚至还有鳗鱼等收获。所以必须经过筛网过滤,把流蜞筛出。然后就是大家见到的这些所谓的闽江的“冬虫夏草”啦!其实流蜞是很爱干净的,碰到脏的东西比如死鱼、垃圾、烟灰等它们就会爆体。所以渔民们捕捞之前都会清理密网兜。

在长乐方言中,有一句有趣的俗语: “流蜞走后晚”。这句俗语通常是形容一个人半夜三更不睡觉,走街串巷,四处游荡。“流蜞走后晚”这句话,体现了流蜞一个突出的生活习性:喜欢半夜出来活动,因此捕捞流蜞都是在深夜里。白天潜伏在泥泞里,到了晚上会钻出来,成片成片地在水面游动、求偶。捕捞流蜞还有明显的季节性,8月前后是流蜞的繁殖期,此时的流蜞最为肥美。一到此时,总能看到乌龙江上打捞流蜞的渔火星星点点。这时久候的人们开灯照着水面,吸引它们过来(流蜞有趋光性),用网子捞取。以前能捞很多,然而,近年来闽江流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水质污染,流蜞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产量逐年减少,流蜞的价格也逐年升高,而且供不应求。于是,每年这个时节人们不禁要叹息一番:今年的流蜞又少了!隐约可见,流蜞这种美味正在逐渐地消失。

而关于流蜞,还有着这样一段传说......

传说长乐县城高隍巷有个习武的人,16岁官拜总兵,英勇善战,奉命镇守云贵边疆。一次番国发生叛乱。总兵奉命前去平叛,不幸以身殉国。番国百姓感总兵恩德,用肉身塑了尊神供在庙中,朝廷封总兵为太尉国公,但国公思念乡土,不愿留在番国为神,托梦给他的亲人,让他们砍下神像脑袋装在麻袋中用粗铁链拴在船底下运回长乐。船到闽安镇,亲人把国公爷从船底捧出。只见他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的血,血涌到闽江中,就成了流蜞。《八闽海错录》中第一次出现流蜞的名字。每年阴历六月廿八“国公诞”期间,闽江水面蠕动着一种水虫,很像蚯蚓,成团成团浮在江海之上。闽江两岸百姓纷纷驾起小舟到江中或稻田里捞流蜞。从吴航到东门兜,十里长街弥漫着煎流蜞的香气。至今长乐仍流传着一句谣谚: “国公诞,吃流蜞。”

长乐应该是最先开始吃流蜞的地方,后来慢慢辐射到整个福建省。流蜞和其他虫子不同,非常肥美,体内满满的都是膏和卵,不会像一些虫子一样煮熟后里面就空了。鲜嫩、甘香,我只能用这4个字来形容流蜞的美味。说实在的,很少能有虫子的味道能与流蜞媲美了,流蜞虽然看上去有些恶心,但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吃起来妙不可言。“流蜞干”是长乐的名菜。每年农历六月廿八“国公诞”期间,长乐渔民纷纷到江中或稻田里捕捞流蜞,村里的大嫂、姑娘们,就操着笊篱舀起蠕动在桶里、盆里的流蜞,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分批倒入锅里,用油煎着,直至煎得又香又脆。而孩子们则围在锅台边,眼镜盯着锅里,耳听着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鼻闻着锅里飘出的鲜美的香味,口里不住地咽着口水。他们的母亲和姐姐,却把那些煎好了的流蜞,装进陶瓮或玻璃瓶里。就这样,没有冰箱也能藏很久都不会变质。不过她们还是会盛满一大盘,给全家下饭。于是,饭桌边一派欢声笑语。这时孩子乐了,饭也吃得特别的快。而老人们则拿出一瓶酒,就着喷香的油煎流蜞慢慢地品味,赞叹着:我们长乐真是个好地方,山南海北,有几个地方出产如此的美味佳肴?因为流蜞活动的季节很短,许多人一买就是一二十斤,用油煎干后装入瓮里或玻璃瓶中,要吃时再拿出来过一下油。且越煎越香,放得越久越脆,用之下酒,别具风味。密封在玻璃瓶或陶瓮里的油煎“流蜞干”能存放一年之久,长乐人常常用以馈赠远地的亲友。而外出到福州一带,甚至更远的长乐人,到时候都在企望家乡亲人寄来这可口的礼物。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可以一饱饕餮家乡的美食,而且可以勾起对家乡的种种美好回忆。

立秋刚过,一种颇有名气的美味佳肴——“流蜞蛋”也悄然而至。人们把捕到的“流蜞”用清水洗净,装入木桶,用鲜蛋清饲养。当“流蜞”吃饱喝足,肚子鼓胀时,加入少许精盐和醋,用小木棒搅拌。把“流蜞”和蛋清拌匀后,放到油锅里,用温火烤熟,压成扁饼状。煎熟的“流蜞蛋”,在淡黄色中,微显红、绿线条,煞似缎锦;在浓烈的蛋香中,微带蚶蛤气味,配酒下饭均宜。

传说这流蜞还和吕洞宾有关系,当年吕洞宾云游四海,在福建的海边有蜗牛攀爬上他的裤脚,妄想“偷渡”成仙。可惜被吕洞宾发现了,半空将它打成两截落入凡间为民造福,于是变成了流蜞。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从而可见流蜞在福建人心中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有关于它的神话。这流蜞不仅美味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B,营养价值高,又有滋阴、健脾、暖身、益气生血、利尿去湿之功效,可用作中药,被称为“闽江中的冬虫夏草”。每每刚打捞上岸就被抢购一空,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在福州市区很少见到它的踪影了。所以,来福建旅游的朋友,如果有缘,记得品尝一下这道地方美食,才不枉此行。

好啦,以上就是江中冬虫夏草 流蜞 逐渐消失的美味全部内容,都看到这里了还不收藏一下??搜索 还能找到更多精彩内容。

87%的人还看了: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