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胡说数学小学数学100问 2 除法意义 再理解深刻一些

胡说数学小学数学100问 2 除法意义 再理解深刻一些

胡说数学小学数学100问 2 除法意义 再理解深刻一些

本文核心词:

【例题】有一位学生计算一道小数除法题1.7÷0.2时是这样解答的:1.7÷0.2=17÷2=8……1.你认为他做的对吗?如果不对,请分析错在何处?写出你的想法?

胡老师知道,这种问题经常会以判断或者选择形式考察,但是很多学生不明白除法背后的意义的话,就很容易在一些问题中糊涂,比如说,12元钱,买5个苹果,每个苹果多少钱?每元钱能买多少个苹果?

再比如:“小强走一段a米的路程,小强的走完a米的路用的时间为b分子,那么问题来了,问:a÷b是什么意思?b÷a又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吗?

等分除与包含除是孪生兄弟

在数学上,是借助乘法来定义除法。已知两个数a,b求一个数c,使得a=b×c,这种运算叫做除法。记作:a÷b=c,也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如果我们把乘法定义为“自身连加”,那么除法就是“连减”,比如12÷4=3,可以理解为12-4-4-4=0,12每次减去4,减3次为0(12包含了3个4),除法的“包含”的意义。

除法我们经常定义为“平均分”,也就是“等分除”,其实我们还会经常的大量用“包含除”的概念。

比如:等分除,把12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了几个?列式为:12÷3=4,其中4表示每人分得苹果。

再比如:包含除,12个苹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列式:12÷4=3,其中3表示3个人,也就是12包含了3个4.

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除法,这两种除法,是同一个“平均分物”数学模型产生的,地位平等。是同一个情境里的两类互相依存的除法问题。

1、12元钱,买5个苹果,每个苹果多少钱?每元钱能买多少个苹果?

解:12÷5代表每个苹果多少钱,12÷5属于“平均分,等分除”;12÷2.4表示包含除,12元,每2.4元一份,共5份(苹果);5÷12表示等分除,可以理解把5个苹果分成12份,每份5/12个,也就是一元钱可以买多少个苹果。

2、“小强走一段a米的路程,小强的走完a米的路用的时间为b分钟,那么问题来了,问:a÷b是什么意思?b÷a又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吗?

解:比如走500米的路用的时间是5分钟,500÷5表示把500米分成5等分,每分钟100米;500÷100表示500米,每100米一份,总共分了5份;5÷500表示:5分钟平均分到500米中,1米走了1/100分钟;

这两个题对“等分除”与“包含除”要深刻理解外,对具体意义的量的转化也要得心应手,比如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这些量词的关系理解。

但是,在自然数范围内,除法不一定总是可以进行,也就是商不一定存在。(比如5÷3=5/3,5和3是自然数,但是5/3这个商不是自然数,在自然数范围内分数5/3不符合自然数这个集合)。

“平均分”的情境适合整数的除法,平均分给某些人,某几个班,某几个小组等,“人,班,组”的数量都是自然数。对于分数除法就不太适合了,比如我们总不能说把1块饼干分给1/3人吧!

当然对于小数,分数的除法运算一般我们用“包含除”的情境比较普遍,但是如果是2.5÷5或者1/4÷4,这样小数,分数分别除以整数的时候,是可以进行平均分的。

所以,除数为整数的时候,被除数为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理解为平均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包含除;不过如果除数的小数或者分数的时候,我们往往理解为包含除,这都是鉴于现实意义出发的。

整除与带余除法

我们可以把除法进行合理分类:1. 整除问题:

在整数范围内,对于三个整数a,b(b不等于0),c;如果a÷b=c,我们可以称之为“整除”,也就是说a能被b整除,或者b能整除a;比如:8能被4整除,4能整除8.在整数范围内,a,b,c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叫整除。

但是12÷5=2.4,或者12÷5=2……2,这两个叫做非整除;第一个商为小数,第二个有余数,都不是整除。第一个可以说是除尽,而不能说整除。

2.带余除法:

在做除法时,有时候得不到整数商,比如12÷5,就没办法得到整数商。12÷5如果没有余数的话,就是12÷5=2.4或者12/5;商可以为小数或者分数,但是如果我们的情境是分东西:

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3个,还剩下2个不够平均分,就剩余了。(11÷3=3……2),这就产生了带余除法。

可以看到,带余除法在定义的时候,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我们定义:余数的概念只是对整数除法而言的,是整数除法的衍生概念。

已知整数a,b,q,r,使得:a÷b=q……r(b>r),这样的运算叫作带余除法。

如果r=0的时候,那么带余除法就转化为整除了。

在a÷b=c,a÷b=q……r(b>r)中,商和余数存在是唯一性的。

从数的扩充的角度思考:起初是10÷5=2,都是整数;但是11÷5出现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够分的冲突,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与小数。所以11÷5=11/5或者2.2;但是分东西的时候不想出现分数或小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11÷5=2……2,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人的漫长的时间里,人选择了适合自己当下的方式,这就是优化,适者生存在数学里也比比皆是。

解疑答惑

【题目】有一位学生计算一道小数除法题1.7÷0.2时是这样解答的:1.7÷0.2=17÷2=8……1.你认为他做的对吗?如果不对,请分析错在何处?

解答:这个问题显然是错的,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你看,1.7÷0.2=17÷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没问题啊。接着看,17÷2=8……1,也是没有问题的啊。所以1.7÷0.2=8……1,自然也是成立的。

为师只能表示“呵呵”,我们先不说太远,先抬杠吧!你觉得1.7÷0.2=8……1对吗?那么我们检验一下,除法和乘法是逆运算,我们转化为乘法检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1.7,商×除数+余数=0.2×8+1=2.6;1.7≠2.6,所以不相等。而且从余数小于商的角度也不能理解。到底哪个地方出错了呢?回头看一下:1.7÷0.2=17÷2=8……1,虽然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到第三步这样看没问题,但是我们改一下:1.7÷0.2=17÷2=8.5,这样就对了。因为我们站在包含除的角度理解:1.7包含了8.5个0.2,或者17包含8.5个2都是对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1.7÷0.2与17÷2是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商是不变的。

但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考虑:17÷2=8……1,这个带余除法站在具体情境的角度,等分除或者包含除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17元钱买东西,每个东西花费2元,我们可以买8个,还剩下1元钱;也可以理解为,17元钱,买了2个相同的两个东西,每个东西8元钱,还剩下1块钱。

1.7÷0.2=8……0.1,这个式子也是可以理解的:1.7元钱,买橡皮,每块橡皮0.2元,买了8块橡皮,剩下0.1元不够买。大家应该能理解,小数除小数在现实意义下,只能理解为“包含除”的意义。

有人可能问了,刚才不是说,带余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都应该是整数范围吗?

这怎么有小数(1.7÷0.2=8……0.1),其实我想说的,一般情况我们遇到1.7÷0.2,小数除以小数,在4,5年级刚学习的时候,我们根据除法运算法则,会把除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1.7÷0.2变为17÷2,然后再计算,计算的结果写成分数(17/2)或者小数形式(8.5),其实商是不变的,也就是人用了一个“转化(复杂化简单)”的方式搞定了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写成1.7÷0.2=8……0.1和17÷2=8……1,大家会发现一个新的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8不变,但是余数从0.1变成1扩大10倍,也就是说被除数,除数扩大和缩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会跟着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

人是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会定义或规定一些数学概念:比如,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个是规定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都是整数,所以这是一种人为规定,因为在现实意义中我们运用:1.7÷0.2一般情况会变成17÷2的,所以像“1.7÷0.2=8……0.1”,

“3/4÷5/16=12/16÷5/16=2……2/16”,都是对的,但是一般我们规定不这样做。

考一考大家:3/4÷5/16=12/16÷5/16=12÷5=2……2,对吗?为什么?其实也是犯了和刚才的一样的错误,自己琢磨一下吧!

数学中有很多让我们迷惑的地方,但是大家要清楚的是,数学源于生活,源于感性经验的,是通过直观和抽象而得到的,很多规则都是人们根据生活需要或者思维所需选择了一下规则,普遍性的规则,但是规则之外的数学不一定不对,只能说不合乎现有规则,所以我们正常情况下,就按照规则来操作就行,除非有一天孩子们能重新定义一些数学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概念不仅仅是数学概念都是需要进阶或者调整的,但是前提是不打破底层规则。

“适者生存”的道理不仅仅在生物界,在数学的世界里也是,人们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行为与思想准则的数学方法,概念等;但是那些被遗忘,被淘汰的方法,有可能反而是最根本的,最符合本性的,但是人总是会扔掉看似笨笨的东西,殊不知这些反而是“根”,请让我们追根溯源,理解,铭记,回望那些最初的数学种子,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87%的人还看了:姜昇润的她 第一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