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本文核心词:中医,伤寒论,徐灵胎,陈修园

观前说明:本文参照仅供于学习交流使用,并不用于任何治疗以及教学。若个人以此借用并产生任何不良后果,本文章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参考书籍:清朝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徐灵胎《伤寒类方》、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论》

∠ (`ω ´*) — 求三连求关注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歌曰:

二两桂甘三两姜,

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四十杏,

无汗烦而且躁方。

陈修园

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方主之。

许宏《方议》云:温粉者,只用白术、藁本、川穹、白芷各一两,米粉三两,为细末,扑其身则汗止。

(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少阴证本无汗,而烦躁证少阴与太阳具有之。若太阳中风脉浮,为肌病有欲汗之势,紧为表实,仍不得有汗,是肌与表兼病也。发热为太阳之标病,恶寒为太阳之本病,是标与本具病也。太阳之气主周身之毫毛,太阳之经挟脊抵腰,身疼痛是经与气并病也。风为阳邪,病甚而汗不出,阳邪内扰,不可认为少阴之烦躁,以致议温有四逆汤,议寒有黄连阿胶汤之误。只用麻黄汤以发表,桂枝汤以解肌,而标本经气之治法具在其中。去芍药者,恶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阴也。加石膏者,取其质重性寒,纹理似肌,辛甘发散,能使汗为热隔之症,透达而解,如龙能行云而致雨也。更妙在倍用麻黄,挟石膏之寒尽行于外而发汗,不留于内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节言脉即不紧而缓,身即不疼而但重且有轻时,虽无若上节之甚,而无汗与烦躁,审非少阴证,亦可以此汤发之。《论曰》:无少阴证者,此“者”字,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也。

徐灵胎

(此合麻黄、桂枝、越婢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

论中无温粉方,《明理论》载白术、藁本、川穹、白芷各等分,入米粉和匀扑之。无藁本亦得。后人用牡蛎、麻黄根、铅粉、龙骨亦可。

太阳中风,脉浮紧(紧为阴脉,故汗不易出),发热恶寒(非恶风),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邪热深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恶风乃桂枝症,误服此则汗不止而有亡阳之象矣。立此方即垂此戒,圣人之意深矣。)

(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何以发汗如是之烈?盖麻黄汤麻黄用二两,而此用六两。越婢汤石膏用半斤,而此用鸡子大一块。一剂之药,除大枣约重十六两,以今秤计之,亦重三两有余,则发汗之重剂矣。虽少加石膏,终不足以相制也。少阴篇云: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不沉紧,身有轻时,为无少阴外症。不厥利吐逆为无少阴里症。此邪气俱在外也,故以大青龙发其汗。)

(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病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症。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