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真相 > 

韩国汉字的历史与现状

韩国汉字的历史与现状

韩国汉字的历史与现状

本文核心词:韩国,韩语,汉字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则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朝鲜百姓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汉字形体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朝鲜文在东亚是最年轻的文字,比日文的平片假名还要晚上500多年,事实上朝鲜一直以“小中华”自居,在世宗大王宣布要自创朝鲜文字之时,朝中有多名大臣反对自造文字,因为当时朝鲜一直奉纯汉字为正统,自造文字会被中原王朝认为是“夷狄之邦”。”

1446年,朝鲜王国世宗李祹正式公布新创制的文字,诏书称为“训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非正式文字),和日语的“假名”意义近似。新文字发明后,世宗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

世宗大王

独立后,由于民族主义的影响,汉字被排斥,而将谚文提升为国家文字的声音则逐渐扩大。 1948年施行的朝鲜文专属用途法,是汉字被依法废除的法源。法律全文如下:“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需使用韩文书写。然而,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但公文的定义、过度期间的定义、施行细则、违反者的罚则皆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学家认为此法仅是一项宣示而非法律。(然而北朝鲜自1949年立国后,推行全面禁止使用汉字的政策,这一点与韩国鼓励用谚文,但包容汉字的政策不同)。

这项宣示在当时并未起到较大作用,真正开始废除汉字,还要再往后推20余年。

我们配上韩国旧报纸来看看韩国文字的变迁。

1948年7月18日的朝鲜日报,报道前一天签署的大韩民国宪法,不论是标题还是正文,谚文只用作关联词,虚词使用,文章主体几乎都是汉字。

1948年韩国报纸

1960年4月26日朝鲜日报,报道李承晚因419运动宣布辞职下台。

1960年韩国报纸

朴正熙于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完全废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汉字教育。但是教育界和舆论强烈反对废止汉字,1972年撤回汉字废止宣言,中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科目汉文(即汉字教育)复活。然而,由于汉文被列为选修科目、几乎不需要考试、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实用导致学生对于汉字没有学习动机。另外,韩国又禁止在小学阶段进行汉字教育,私下进行汉字教育的小学老师会因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被惩戒、免职等处分。

图为1974年8月16日的朝鲜日报,报道朴正熙爱人,也就是朴槿惠母亲陆英修遇刺身亡。此时韩文开始渐渐使用本土词汇替换汉字词汇,由于韩国不像日本有训读汉字,使用本土词汇表达便不会产生汉字。图上的标题已经无法像之前完整看懂。

70年代韩国报纸

198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正文汉字的频率。这是因为几乎没接受汉字教育的世代(谚文世代)开始增多,使得使用汉字的出版物无法出售。谚文专用派不是简单地禁用汉字改用谚文,而是采取停止汉字教育以産生一个不认识汉字的世代的“安乐死”策略。

图为1987年6月30日朝鲜日报,报道卢泰愚迫于压力宣布修宪,总统由间接选举改为全民直选。此时正文中汉字已经被大幅削减,广告也是纯谚文,连标题的人名都没用汉字写全,只有大小标题中较为正式的汉字词还用汉字写明。

80年代后期韩国报纸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没有学习汉字的【谚文世代】人数越来越多,各类书籍,报纸,告示只能再次大幅度削减汉字。

图为1994年7月10日朝鲜日报,报道金日成逝世和金正日接班。除开人名,报纸名以及极少量的汉字词以外,已经没几个汉字了。

90年代韩国报纸

在90年代后期,完全不识汉字的整整一代人刚刚形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一连串的讽刺声中,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1998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这次,在总统的指示下实现了道路标志和火车站(韩国国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用汉字标站名)、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但是,由于谚文专用派的抵抗也根深柢固,希望规定小学的汉字教育为义务教育与年轻人应用汉字于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诉求并未实现。因此,现在感受到汉字的必要性的韩国国民只能透过付费让自己的孩子在汉字补习班学习汉字。

韩国路牌

图为2001年9月12日的报纸,报道美国911事件,除了“美国”、“2栋”、“全军”,其余已经全部使用谚文。

2005年,李在田的逝世使得汉字复活运动的力量开始减弱,谚文专用派反扑。同年一月,国语基本法规定公文书的汉字以括号使用,当法律制定后,总统令的力量变得有限。在那之后,汉字混用的法律改为谚文意译,道路标识用汉字也被改为对象是中国大陆的简体字(即改为外文),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也宣告中断。

2012年8月20日朝鲜日报,报道因钓鱼岛“国有化”导致的中国反日浪潮,可以看到整版新闻已经除了报纸名和“北”字,已经没有一个汉字。

2012年韩国报纸

翻出韩国历年来的报纸进行对比,你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中汉字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了,到现在除开常用的单字,使用率几乎为零。

韩国目前使用汉字的情况

身份证

绝大多数韩国人都是汉字名,比如就是丁一宇,身份证,户口本,入职申请书上的姓名,都需要在谚文名字后方的括号中写明汉字名,韩国人一般可以写出自己的汉字名。

韩国身份证

2.地名

河流,山脉,大学等地名会在下方写明对应汉字,且字体是韩国繁体。但目前地铁线路标明汉字的只有首尔地铁线。

都罗山

首尔地铁-江南站

3.单个专有名词

谚文就像拼音一样,只给你一个音节,很难猜到是哪一个字,所以在韩国一些单个的专有词会使用汉字,尤其是在标题中,简明扼要,方便识别,比如国名简称:中、日、美、韓、北(北朝鲜)

韩国新闻

4.LOGO、商标

可能因为汉字外形更为美观、刚劲,比起谚文更有美学意义,所以很多韩国企业和学校的LOGO中依然包含有汉字元素。当然,还有很多商标是在废除汉字运动前就有的老字号,现今继续保留。

梨花女大校徽

高丽大学校徽

由于谚文专用派的反对,2017年10月,韩国法院院徽从汉字被改成了谚文。原先是“憲”,现在被改成了谚文书写的“宪法”。

韩国宪法法院 院徽对比

5.对联,匾额,传统活动。

祭祀活动

活动标识

春联

在喜、丧活动和农历节日中,韩国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经常可以看到大大的囍、弔、祝、祭、禮、春这些汉字,也不乏纯汉字标语。

6.证书

李世石证书

7.墓碑,书法作品等

韩国现在有不少呼吁恢复汉字教育的声音,但就目前来看,在小学阶段汉字课只是选修课,指导方式全部依靠汉字水平高一些的国语老师,高中也是选修汉字课,但其实人数也较少,最重要的一点,韩国人无法将汉字应用于生活中,只作为考试应付,这种情况下就算学生时代汉字水平尚可,工作之后也会渐渐下降,只有法律人士和高层的汉字水平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准。可见汉字在韩国的地位处于非常危险的阶段,不仅在书写上已经被谚文替代,连固有的汉字词都有被外来词代替的倾向,加之只学习,使用表音字已经对韩语的精确度和表现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韩语的语义精确性遭到了批评,联合国认为韩国取消汉字的做法增加了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歧义性。建议增加适当数量的汉字与韩文并行使用。

希望韩国人可以扔掉文化自卑的心理包袱,用汉字重新填充补精韩语,如图所写:

“人无远虑,难成大业。”